张骞出使西域,带回哪些好东西?不仅有吃的,还有音乐和戏法_汉朝_丝绸之路_匈奴
公元前119年,正值漠北之战胜利的一年,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展开了。此行,他肩负着两项重要任务:一是联手匈奴的宿敌乌孙,共同对抗日益强大的匈奴;二是扩大汉朝的影响力,向西域诸国宣扬汉朝国威。
然而,张骞并未能够完成他的首要任务。乌孙当时正深陷内乱,无法抽身参与对抗匈奴的战斗。更糟糕的是,乌孙对汉朝的了解有限,出于谨慎,他们并不愿意轻易与汉朝结盟。因此,张骞的第一项任务失败了。但他的第二项任务,却是大获成功。他本计划前往乌孙,最终却在返回的途中派遣了许多副使,走访了多个西域国家。这次外交活动,为汉朝与西域之间的联系架起了桥梁,也为丝绸之路的初步形成铺下了基础。从此,汉朝与西域的使者与商队频繁往来,丝绸之路渐渐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。
张骞的西域之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。通过这次访问,汉朝首次意识到,匈奴之外的世界是如此辽阔。张骞不仅为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,还让当时的汉朝人民第一次接触到西域的独特资源。甚至我们今天所享用的一些食物,也正是源自这次通西域的交流。
展开剩余79%其中最为著名的,便是葡萄和葡萄酒。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,汉朝是没有葡萄的,更不用提葡萄酒的存在。而葡萄和葡萄酒,正是通过张骞的使团传入汉朝的。据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记载,大宛位于匈奴西南,距汉朝约万里,气候温暖,土壤肥沃,是葡萄的原产地。大宛的“蒲陶酒”便是后来的葡萄酒。
此外,张骞还将一种叫做苜蓿的植物带回了汉朝。苜蓿是马匹的食物,张骞将苜蓿的种子带回汉朝后,汉武帝便在皇宫的离宫中广泛种植。这一植物不仅改善了马匹的饲料,还对后来的农业和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还有一种植物,也通过张骞传入汉朝,那便是胡桃,亦即我们今天所称的核桃。据《西京杂记》所说,西域的胡桃树被引入了汉朝的上林苑,成为当时贵族们的珍贵果实。
张骞带回的还包括石榴、黄瓜、胡萝卜、胡葱、芝麻等植物。尽管部分植物是否由张骞亲自带回的证据不足,但这些植物大多都与丝绸之路的交流紧密相关,因此无论是通过商人还是张骞的使团,这些植物最终都进入了中原,并丰富了当时汉朝的物产。
除了植物,西域的音乐、乐器和娱乐文化同样深深影响了汉朝。著名宫廷乐师李延年,便通过张骞引入的西域音乐,创作了大量流传后世的乐曲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李延年通过参考西域传来的曲子《摩诃兜勒》,创作了28首军乐,其中包括许多在汉朝军队中广泛使用的乐曲。这些曲子不仅展示了西域音乐的独特魅力,也成为了汉朝音乐发展的一部分。
更为有趣的是,西域的乐器也传入了汉朝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笳,这种来自西域的吹奏乐器,成为了汉朝音乐中的一部分。蔡文姬的《胡笳十八拍》便以胡笳的音调为基础,创造出了动人心弦的乐曲。
此外,西域的戏法也通过张骞的使团传入汉朝。汉书中提到,大宛及其周边的国家派遣使者来汉,献上了奇特的“大鸟卵”和“犛靬”等物品,展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戏法。这些技艺包括吞刀吐火、走钢丝、变魔术等,成为了当时汉朝娱乐活动的一部分。
《后汉书》更是记载了掸国(即今天的东南亚地区)为汉安帝表演的奇特魔术,内容涉及吐火、脱身术以及神奇的动物变换,令汉安帝大为称奇。尽管掸国并不位于西域,但它的文化依旧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汉朝,丰富了汉朝的文化景观。
丝绸之路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是双向的。西域的奇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汉朝,而汉朝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等同样通过这条路传到了西方。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,尤其成为了罗马贵族的身份象征。正因如此,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名。
除了丝绸,张骞还带回了桃子、杏子等水果,这些果实在西方一度没有出现,直到公元1至2世纪,罗马人已经开始在他们的餐桌上享用这些水果。《伊朗中国编》一书考证称,桃子和杏子正是通过丝绸之路流传至西方的。
张骞的通西域之行,打开了汉朝与外界的交流大门,也为世界其他地方带去了中国的物质和文化。这些交流不仅仅改变了汉朝,也让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汉武帝当初派张骞出使西域,并未预见到这次外交活动会给汉朝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。他的初衷仅仅是通过联合匈奴的宿敌大月氏,来增强对匈奴的军事优势。然而,张骞的使团最终未能达成这一目标,但他却为汉朝与西域的交流奠定了基础,也为世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。
张骞的出使,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。这不仅是汉朝的外交胜利,也是丝绸之路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伟大探险。张骞无愧是古代中国最杰出的外交家之一,而汉武帝的眼光同样高远,他们共同成就了一段历史的丰碑。
发布于:天津市
